20101027

城市就是大农村

城市就是大农村

又是很久没有博客了。

其实,最近过着混乱而忙碌的日子,不仅博客,连日志都停了。所有一切每日计
划都受到影响。都在等着紧急任务完成,然后一切恢复正常。

好象,这是世界末日前最紧张的时刻,过了这一会儿,就会全都恢复正常。

也许会,也许不会。

周一,下午与建一、包师弟、王伟分别讨论。跟建一写程序以前,打起精神戴上
隐形眼镜,为了看清屏幕。我以为所有的感觉就会回来,然后一切如新。

但是,我最后离开的时候,忘了取回框架眼镜。

天有些冷,糟糕的是风挟着沙子往眼睛里灌。我只好一会儿用左眼,一会儿用右
眼,眯着另一只,等眼泪冲洗干净眼镜。

29分钟,从计算机面前赶到公共汽车站,再加上等车的时候。

黑暗里,大家在车灯里抻着头望向左方,像一排企鹅。

后来决定步行。依然一会儿左眼,一会儿右眼。摆开胳膊,弓箭步,就像十多年
前我依然年轻的时候一样。

回到家,发现框架眼镜丢了。因为眼睛进了沙了,摘了隐形,在一片模糊的屋子
里走来走去。

我不喜欢这个颉颃。从来也没有。

记得大学的时候,我就说:长春的雪太少了,而且,往远处看,居然没有山。

后来,一年的时候,长春感觉就像瞬间一样,变成了一个大都市。打车和公交都
非常困难。以前从来也没有想过,半小时的路程,会变成二个小时。

有一次,丁老师对出租司机生气,因为他把我们拉到师大对面而不是按事先要求
的到门口。我说:哥哥啊,现在有车拉你就不错啦。现在出租拼车都不经你同意
啦。同时,我就没见过哪个司机师傅抽烟经过乘客同意的。

暖房子和暖气改造都是没有预约的,要求留人在家――甚至连这个也不通知。城
市,不过一个大农村。

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城市,我充满绝望。

这时,就想起当年赵元良老师教导我的话。

在我大四快毕业,或者快毕不了业的时候,我坐在机房里发愁,感叹四年啥也没
学着。赵老师说:孩子,以后你就知道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的一些小小的磨难。

我不能清楚地记得原文了。也许他在这句话之前或者之后叹了口气?也许,他还
补充说,更苦的还在后头?时间让这些都模糊了。但是,这些话一直一直都鼓励
或者说帮助着我。

反正更苦的还在后头,眼前的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不过,十多年来,我从未想过:如果后面的更苦,我们还有什么希望。

就希望问题,当年问过李树杰老师,如果工程师要一直学习新的技术,那还有什
么希望。

李老师回答:工程师这个职业就是这样的。

虽然很多年以后我认识到,技术的训练需要时间,而且除非训练本身,没有替代
的方法可以获得。但是,这也彻底粉碎了少年的梦想,如何如何以后,就可以过
上幸福无忧的日子了。大学之前,老师们都是这样欺骗我们的(似乎除了高一班
主任宋老师),上了大学这些谎言不攻自破。不过,愚钝如我,没有悟出,世事
都是这样的道理。

因为暖气改造,所有的旧东西都翻了出来。一件件地扔掉,或者重新包装起来。
时光重新回到十五年前、十二年前、十年前、五年前、两年前、一年前。

老师们的叮嘱言尤在耳。如果那是一道作业题,不知道老师们面对我现在潦草的
答案,会是怎么样的叹息。


其实很多时候写博客读博客,不过是博得一笑。人生就像是小丑,掩在面具下做
出各种有深意的表情。如果看得懂的,不妨一哭,看不懂的,只有能逗乐的才是
好文章。

无奈今天实在是没有情绪。各位看官,你就当是听到小丑自己哭了出来吧。

或者,这也是今天这出折子戏的一节。所以,别忘记叫好。

20101025

西方的智慧 笔记 意图与原因

西方的智慧 笔记 意图与原因

西方的智慧

罗素
亚北 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年1月
---------------------------------------
2010-10-25 02:08:01

pp.111
关于物质因和形式因,这里没什么可补充的。我们不再把它们当作原因,它们只是因果情况中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事情要发生,都必须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某种条件。至于动力因和目的因,这两项都值得我们花点时间来探讨。现代术语简单地把动力因称为原因。因此,一块石头从台阶上掉下来,是因为某人或某物推了它一下。在物理学中,这是被人们认识到的惟一因果关系,科学的总体趋势就是试图用动力因来进行各种解释。今天的物理学没有吸纳目的因概念,尽管它的词汇里还保留着目的论的痕迹。吸引、排斥、向心之类的词都是目的论概念的残余,它提醒我们,直到大约350年前,才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论提出质疑。目的因果论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潜在性概念(前文讨论过)带来的麻烦极为相信。说石头掉下来是因为它有掉落的趋势,这实际上等于没有作任何解释。但在某些时候,目的术语又的确能起到某种合理的作用。比如,在伦理学领域里,把某个目标作为一定行为或行动的原因并非没有意义。总的说来,人类的活动也是如此,对未来事物的当前期望就是我们采取行动的动机。动物也是这样,有时候人们甚至还有可能认为这种说法同样也适用于植物,因此很显然,当然们考虑生物和社会问题时,目的性并不总是微不足道的。亚里士多德正是出于他的生物学兴趣,才提出了目的因概念。由此看来,潜在性与目的性显然结合在了一起,生物学家面临的是一粒种子怎样长成大权树,一个卵子怎样发育成动物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会认为,橡果潜在地包含着橡树,至于长成大树,则是因为有实现自我的倾向,当然,这种说法是运用这些概念的一个浅显的例子。更通俗地说,随着科学的发展,目的因解释将被动力因解释所取代,甚至心理学也在顺应这一趋势,精神分析学(不管它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就是在试图根据以前发生的情况,而不是即将发生的情况来解释人的行为。

目的论观点最终从下述事实上获得了自身的力量: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似乎展示出了某种秩序,与动力因有关的因果必然性似乎是一种盲目的力量,因为其运作无法解释这种秩序。另一方面,目的论却仿佛很有预见性,生物学的秩序在此很可能又让人们认同目的论观点。但不管怎样,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必然性和目的性的效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科学显然是不会繁荣起来的,尤其是物理学遭到了严重阻碍,直到伽利略时代,人们在方法上回归到柏拉图那里之前,这种状况都未见好转。由于数学家不大容易像生物学家那样想到目的性概念,因此柏拉图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考虑到这一点也就不奇怪了。目的论最终因其拟人特性或神学特性而出了差错,因为只有人才会具有意图,才会追求目的,即使假设它们似乎有目的,也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适当谨慎地使用趋向概念,就像我们有可能用到潜在性概念。

说一块石头具有坠落的趋向,也就是说如果给定某种条件,它就会掉下来。然后亚里士多德却不这样想。他认为目的性与意图有关,他是从秩序的存在中推断出这一点的,秩序在他看亚秩序就象征着规划。遵循这样的原则,物理学研究显然不可能繁荣起来。因为,如果探索者的未知欲为虚假的解释所满足,那么自然现象的真实解释就无从获取。亚里士多德对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目的性理论给万事万物都分配了适当的位置,这使得他把尘世和尘世以外的领域区分开来,并主伙这两部队分受到不同原则的支配。如果和阿卡德米先进的天文学相比,这种纯粹的妄想简直就等于精神错乱,然后真正的危害还来自于那些不敢对亚里士多德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全盘接受,连糟粕也不肯放弃,从而使得亚里士多德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坏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