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1

矮象和硕鼠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矮象和硕鼠

・方舟子・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
非洲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4米,体重能达到12吨。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
有120千克。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将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
到1米,体重只有大约100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
是可以装象的。这样的矮象一定很可爱,可惜它们只生活在更新世,已在大
约1万年前全部灭绝。

矮象并不是大象的祖先,在它们之前大象早已进化出来。相反地,矮象
是从大象进化来的。这些矮象的化石是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发现
的。在地中海的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的矮象化石出土。大约600万年前,地
中海的海水被部分或全部蒸发了,生活在大陆的大象得以迁移到这些岛屿。
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大象的后代与世隔绝,在岛上进化成了猪一般
的矮象。

为什么大象的后代变成了"猪"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
先问一下,为什么大象要把身体弄得那么庞大呢?原因很简单,身体庞大是
它们保护自己的法宝。当大象的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
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但是身体庞大也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食
物。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上一、两百千克的植物。而一个大象群体为了避
免近亲繁殖,通常有几百头大象,它们消耗的食物量大多惊人。

在地中海的岛屿上,没有大型的肉食动物需要抵御,大象身体庞大的优
势消失了,劣势暴露了出来。在岛上,资源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
持一个大象群体,身体大的象饿死,身体小的象由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
而容易生存下来。要维持一个500头大象的群体,可能至少需要几千平方千米
的空间,但是要维持一个同等数量的矮象群体,有几十平方千米的地盘可能
就足够了。这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

不仅大象如此,其他大型食草动物到岛上繁衍后,由于没有天敌,也由
于缺乏食物,它们后代的身体也会逐渐地变小。甚至人类也是如此。2003年
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里斯岛发现的史前"矮人"(已在大约12000年前灭绝),
身高只有大约1米。

但是对俗称老鼠的啮齿动物来说,情形却正好相反。老鼠体型小的原因,
也是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因为身体小容易躲藏。到了岛上以后,没有那么
多天敌,甚至根本就没了天敌,没有必要再躲躲藏藏,身体小的劣势就暴露
出来了,因为身体太小,热量容易散失,而且能吃的食物种类有限,比如粗
一点的植物就咬不动。对老鼠来说,身体大一些反而更有优势。在岛上生活
的啮齿动物的身体通常要比在大陆生活的大很多。例如在弗洛里斯岛上原来
生活着一种窟山鼠(已灭绝),和猫一样大。

不过,和在乌拉圭发现的一种豚鼠相比,窟山鼠就是小巫了:这种乌拉
圭豚鼠比牛还大,体长3米,高1.5米,重达1吨,比矮象还要大得多。幸运
的是这种可怕的硕鼠生活在200~400万年前。在当时,巴拿马地峡还未出现,
南美洲和北美洲是分离的,南美洲实际上是一个大岛,北美洲的剑齿虎等天
敌还过不去享用这些硕鼠。现在还生活在南美洲的花背豚鼠是硕鼠的近亲,
而花背豚鼠的体长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15千克,这在现在啮齿动物中已经
算是大的了。

当大型的哺乳动物迁移到岛屿,它们的身体通常会逐渐矮化,而小型的
哺乳动物则相反,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巨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法则"。
这个进化速度会非常快。对88种岛屿哺乳动物(其中一半是啮齿动物)的
调查表明,它们的进化速度要比大陆哺乳动物快两倍。

人类的文化进化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岛屿法则"。对人类社会来说,
"岛屿"并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的岛国可以包容世界,自我封闭的
大陆国家却是文化的岛屿。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成了世界的孤岛,那么由
于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也会很快地让伟人矮化,鼠辈巨化。
这样的国家,会一时成为"矮象"和"硕鼠"的天堂。但是不论是可爱的矮
象还是可怕的硕鼠,终究还是都灭绝了。

2010.1.18.

(《中国青年报》2010.1.20)

【按:在《中国青年报》登出的版本写错了花背豚鼠的体重,误把"15千克"
写成"75千克",重得离谱了。若有转载,请更正一下,以此为准。】

(XYS20100120)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20100107

�望东方周刊: 中国武术竞技力真相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中国武术竞技力真相

  作者:王开
  2010-01-03�望东方周刊

  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从功法上看,
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很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
祈祷、苦行和磨炼耐心

  梅惠志第一次真正接触泰拳是在1990年。当时,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的首任
总教练,他带队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都是当时的国家级顶级
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

  "没办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丢毛巾。"梅惠志说,当时,北
京武术散打队第一次出国,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搏击,对泰拳的膝肘攻击很不适
应。"与泰拳硬碰硬,我们根本打不过,拳脚打在对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样。
而当时我们的队员抗击打能力比较差,挨上两三下膝肘就不行了。"

  此次惨败之后,梅惠志等人才把泰拳的录像拿回来反复研究。"泰拳非常硬
朗,主要使用边腿和膝肘。他们的记分主要是以击倒而定的,所以踢你时一下是
一下,你的重拳他们根本就不躲。但我们的散手没人家能挨打,散打只有发挥摔
法的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梅惠志说。

  不久前泰拳拳王放言要秒杀中国功夫,无论是否炒作,让人们再次审视声名
在外而又难以捉摸的中国功夫,如果站上擂台,竞技力究竟几何?

  散打为何难敌泰拳

  梅惠志是北京市散打运动的创办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北京什
刹海业余体校国际式摔跤教练,他在北京武术队主教练吴彬和中国式摔跤教练李
宝如的协助下,开始练习散打。

  练习散打的原因是当时中国武术套路表演走向了世界,并获得国际好评,影
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外国的武术爱好者来到中国,都想与"中国功夫"较量较量。
尤其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上映之后,中国功夫实战能力如何,成为一
个亟待证明的焦点。

  "那个时候来挑战的国外武术爱好者,很多都由我来对付。"梅惠志说。但
来较量的一般都不是职业搏击手,由摔跤转为散打的职业运动员梅惠志完全能够
应付得来。"在1990年第一次带队参加京港搏击会之前,我们对世界上的整体搏
击状态并不了解。"

  其实,中国功夫与泰拳的较量一直在进行着。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显示,从
1921年开始,中国功夫就在向泰拳发起攻击。但除了1922年,由流亡泰国,本有
武功,并拜华裔泰拳宗师为师的李德与泰拳手打平之外,其余皆遭惨败。

  而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由香港和台湾组织的数次中国功夫与泰拳的比赛,
也仅有一场平局,其余都告失败,而且败得相当惨,最短的一局仅坚持了20秒。

  但近几年,散打所代表的中国功夫在与泰拳的对抗中,却出现了赢多输少的
局面。"双方研究规则,泰拳可以用肘膝,我们可以用摔法,做好针对性练习,
赢面比较大。"梅惠志说。

  不过,近几年的中泰对抗赛,中国散打的成绩受到了不少武术爱好者的质疑。
人们在有限的中泰对抗录像中,以及各种中泰对抗赛中国散打大获全胜的消息中,
对泰拳手的来历及资质并没有多少了解。

  相对来讲,为众多搏击爱好者所熟知的泰拳王播求与中国散打冠军孙涛的对
抗,更像一次上规格的对决。在这次比赛中,播求很顺利地拿下了孙涛。这个结
局似乎并不是那么令人难以接受---从双方的简历可以看出,作为职业泰拳手,
播求在日本最知名的站立综合搏击赛事K-1上风靡全球,其成绩是170 战,155胜;
而作为中国体制内的运动员,孙涛的比赛次数只有24战。

  民间并无武功高手

  虽然,从中国功夫与泰拳的对抗历史中,中国传统武术的成绩还不如散打来
的好看,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相信,真正的中国武术的技击精华是在民间,在传
统拳术中。虽然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但人们更愿意相信,在那些与
世隔绝的密境,有神仙般的武林高手存在。

  "虽然存在民间有高手这一说法,但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
基本没有对抗性。"梅惠志说,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都坚持不到十
秒八秒。"

  而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
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等拳种。"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
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了。"梅惠志说。

  民间武术大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不管练习什么拳,最后都成
了王八拳"。对抗起来根本没有反应,挨上两下就不打了。

  "有一位练习八卦掌的,比赛开始了,他还在那转圈子,被我们的队员追上
去,踢了两脚,就不打了。"梅惠志说。那一次,最后冠军都被体校队员拿下。

  1987年,梅惠志带队参加武当山全国武术擂台赛,这一次的场面比北京的散
手试点更加热闹,赛场上有扮成武松模样的,还有和尚、老道????比赛前表演,
架势挺吓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铁钉子拍了出来,可一上台打擂,那人只挨了
一脚,自己就跳下擂台了。

  还有一位神秘人物,自己爬上擂台要求比赛,当地组织者要求他先报名,但
遭到拒绝,理由是"不敢留名,打完了再说",并自称已经"毫无欲念,不吃荤
腥"。看到这种情形,梅惠志专门交代队员不要踢第二脚,因为第一脚把人踢倒,
第二脚必然会踢头,这样会导致这些没有任何对抗训练的对手直接休克。

  对于民间有没有高手,著名武术家赵道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一个常识:
"在那些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消息闭塞,交流不便,物质贫乏,隐士们如何能
启发悟性,拓展眼界,避免徒劳创作呢?又怎样能通过大量'见手'来交流技术,
衡量自己?否则,又是怎么知道他们技高一筹,掌握精髓呢?生活问题怎样解决,
营养哪里补给,资金、器具谁来提供?如果自食其力,花大量精力安排衣食住行,
训练效果怎能提高?"

  而在梅惠志看来,传统武术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的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
授,多是说招说手,平时几无实战训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边腿踢你,
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要先做一个云手,动作
好看,但对方早就踢到你了。我们同他们交流时,分出胜负也就一个照面,用的
就是一个简单的迎击。"

  传统武术缺乏对抗训练导致了许多悲剧。1987年,在一次两省警察的集训中,
某省一名练习传统武术的警察与另一省份练习散打的警察对练,结果因为前者从
未做过对抗训练,在被摔起的时候没有任何防护意识与技巧,头部直接坠地,导
致死亡。

  中国武术极度缺乏技击性

  "但传统武术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传统武术也是一拳一
脚。"中国武术院社会组副主任刘普雷说。

  作为格斗技术的武术本来就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除了在影视剧中,
我们很少看到中国武术与外界的对决,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到底如何?

  民间武术家赵道新认为,中国武术最大的骗局就是具有所谓的"技击性"。
虽然传统武术有些技法还是包含着较高的技击性和潜在技击性,但赵道新肯定,
当今中国武术在整体上极度缺乏技击性。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可以说已
丧失了技击的竞争能力。

  在赵道新看来,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并混入了冒充
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而套路与篮球、游泳、登山一样只是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
方式,却不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发展那些直接专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从根本
上说称不上是技击训练。

  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
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很原始、低效的操习,与
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炼耐心。

  实际上,从民国时期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套路对招一直在进行着理想
主义的尝试。"2003年我还亲自参与过这种尝试。"刘普雷说。当时,散打王节
目在湖南卫视火爆上演,四川的几位武术爱好者找到刘普雷,希望能够录制一些
对招的节目。

  "在他们的想象中,仍然还是那种你一招白鹤亮翅,我一招黑虎掏心。"刘
普雷说,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练习散打之前,他就参与过这样的试验,但从来
没有成功过。"你想啊,就像治病一样,怎么可能是开好了方子等病人呢。"

  但四川的那几位武术爱好者很固执,找到了一位喜好武术的企业家赞助,还
找了四川省套路队帮忙,按照这种套路对打的方式进行,结果可想而知。"拿不
出手!"赞助该项目的企业家对刘普雷说。

  相反,因为那些练习套路的孩子并没有经过技击训练,反而很容易受伤。
"尤其是小关节之类的,动不动就会受伤。"刘普雷说。而这相对于现代搏击来
说,无疑是没有任何技击性的。

  但刘普雷并不认为中国武术的竞技能力在国际上就毫无竞争力。他更加相信
是规则原因,对竞技结果有直接影响。

  梅惠志也是同样的观点。"如果双方约定在相同的规则下进行三个月的训练,
然后再进行对抗的话,胜负难料,反正是有得一打。"

  而在本刊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对中国功夫竞技水平最悲观的说法来自一位在
国外学习柔术、到中国创办竞技俱乐部的华人。他认为以当前中国武术的竞技水
平,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日美水平。

  国际拳坛为何不见中国选手

  既然中国武术的竞技水平在国际上并不落下风,为什么在诸如UFC、PIRDE、
F―1等国际顶级的搏击赛事上,见不到中国选手的影子?

  "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我们的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面,而
要打F―1必须要长时间的竞技训练。"刘普雷说。

  1998年年底,刘普雷曾经带队去过K―1现场,当时主要是带套路队去做串场
表演,其中还带了两位散打运动员做现场表演。"那是我第一次去K―1现场,到
了那里才知道原来一个擂台赛能做成那个样子。"刘普雷回忆说,六万多人的现
场,灯火辉煌,壮观极了。

  接触过K―1之后的中国散打选手曾经低调参加过这个比赛,但结果并不理想。
不过,本刊记者采访中发现,实际上中国的散打运动员都比较想参加诸如K―1的
国际顶级格斗赛事,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高额的奖金。

  但是,作为国家运动员的中国散打高手并不自由。首先从身份与资质上来讲,
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这些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
而在技术实力上,我们的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F―1。参加F―1的拳手
都是为了高额奖金,"人家是挣钱来的,打起来很拼命。"刘普雷说。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教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搏击手说。国内的全运
会体制使得职业教练以及运动员都必须围着全运会使劲,对于他们来讲,根本没
有去国外顶级搏击赛事交流的必要。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输不起",这直接关系
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现代性质武术俱乐部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艰难起步状态,要培养出自己
的职业搏击手,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路程。但好在中国武术协会对于俱乐部的建设
越来越重视。"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刘普雷说。

  俱乐部的建设不仅能够极大地活跃中国的搏击市场,还能够拓展职业运动员
的就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再感叹"国外的搏击手都是明星,国内的
搏击手都是保安"的尴尬现状。■

(XYS20100106)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20100106

霰雪,一瞬之久

霰雪,一瞬之久

霰雪给飞,在正午的阳光下若隐若现。

自然课告诉我们,霰雪颗粒是水滴在低到零下三十度凝结而成。如果温度较高,
就只能形成大片的飞絮,飘飞的那种。当这些微小的冰晶在空中迅速划过,姿态
翻转,可能会有某一时刻,刚好把阳光反射到我们的眼中。镜面如此光滑和微小,
以至于当它处于任何其他的角度,我们都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这些一闪而过的存在,让我们欣赏到正午阳光下寒冷空气中闪烁的星星。

霰雪由水汽到水滴到冰晶,至最终坠落人间,至最终混入尘埃。它们存在于我们
的视野中也只有那么一瞬。

其他的恒久过程中,它如同从未存在。

如果那一瞬你刚好转头向着别处,甚至你刚好眨眼,这一片雪花将与你永无相见
之日。

是的,你仍能看到万千闪烁着同样阳光的冰晶,相同的清凉的风,相同的街角,
相同的你的眼睛。

只是,即使掠过你视线的那片雪花与我此刻的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的组成都别
无二致��这一刻的这一片雪花,将永远错过。

世人会对着流星许愿,取意机会难以把握,失去的永不再来吧。而霰雪划过天际,
这一瞬比流星更加短暂。

这一瞬,如果我们能来得及许下一个愿望,那一定是最希望实现的、最真实的情
感。

这一瞬,是否足够长,能容许你许下一个愿望;
这一生,是否足够长,能容许你反悔或实现这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