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6

我的那些书

我的那些书

我妈说我上辈子是个瞎子,没捞着看书,所以这辈子要补回来。她老人家这是在
形容我大学以前喜欢看书的程度。

其实,那个时候接触书并不容易,所以所读也不多。

李记者提到,你们幼儿园不啥啥么?我大笑,我没上过幼儿园。上学以前,同龄
的小朋友有的认识几个字或者会算点数,我几乎啥也不会。我会从一数到十,我
可能会做十以内加数,需要手指辅助,我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岳飞二字,以前说
过都是繁体的。

我也不会拼音,这很正常,那五个汉字是我爸教我的,他不会拉丁方案的拼音,
只会长得像日文似的那种。

那就应该是小学四年级以前,才开始阅读。小学四年级,我转去了一所贼拉好的
学校--这是大学毕业以后几年我才明白的--同学有很多书,我经常去看。

那个时候,甚至现在,我也不太明白脸面啊啥的问题。换句话说,我没脸,一直
蹭在人家看。并看完了能接触的所有的同学的所有库存。都是孩子,一共也没多
少。人家爸爸的书大多是不允许看的。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高三。

还记得第一本计算机书是初中左右在王天达家看的,那时还完全没有见过计算
机,全凭想像。他家吃饭了,也邀请我一起吃。我拒绝了,不是自觉,我没那个
自觉,只是因为当时在玩他的游戏机,直到玩没电为止。

虽说我很不自觉,但还是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从不在书上做任何记号,甚
至不折页。

哪个古人教导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当然也记。但是我另附一张纸,后来这张
纸同时也作为书签。

初中的时候,我就对毛泽东同志大为不解,他从肖三那里借 世界名人传 还是什
么的,在上面做满标记才还回去。那是别人的书啊,就算以后他是叛徒要打倒要
杀头,那书也是他的,你怎么能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呢?

我批注过的书,有的是我自己的,因为太喜欢了,也廖廖无几。

从别人手里借的书,借来时候什么样,还的时候还是什么样。可能书侧多些手印
子。

后来大学了,不必总从别人那借书了,因为有了图书馆。我非常感谢有图书馆这
样的地方,它使得穷人和非书香门第的孩子也有机会阅读。

小学的时候开始泡图书馆,不幸的是,他们只允许我进少儿图书馆,大人的书是
不让看的。一次我爸病了,我和我哥试着替他借书,也被拒了。

后来听说张海迪提出十八岁以下的同学不得进入网吧。有人在网上说,海迪大姐
姐,你是有宾馆住,有网上。是的,我一直在想,家里没网的孩子,怎么上网。

高中的时候,我帮图书室的焦老师干些活。她有几次没有锁书库,我值班的时候
在里面一直看。

很多书,真是很多书。

我记得那是四楼的一侧,有三面墙壁都有窗户。但是空间里满是书架,从任何一
个位置,都看不到对面的阳光。整个屋子里充满旧纸的那种特有的气味,还有微
小的灰尘。我站在其间,小心翼翼地不敢倚靠任何一个地方,手里端着杜甫的诗
还是新编循序渐进美国英语。

当我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想到很多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我想走过去
拍拍那个小伙的肩膀,说些我现在对我的学生也会说的话。

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和图书室的老师关系非常好。我想,也许他们现在仍
然能记得我。

大学,替同学们办图书卡。当时有些什么没整完,需要等一会,齐老师说,你进
书库里看会书吧。

这是我上大学遇到的第一件好事,而且一直持续下去。所以,后来我到图书馆工
作的时候,索书号编目啊什么的,完全不是新知识。

我跟理科借书处的老师都很熟悉,刚毕业我说,我要来图书馆工作啦,她们都不
信,以为我开玩笑。

那个时候,图书馆旧楼里的每一层,层间运书用的电梯,那些低到能碰到头的日
光灯,都是我所熟悉的。

所有那些我读者的书,除了借书卡以外,没有任何痕迹表明我与他们相遇过。只
有个别的几本,我记得,印刷借了,而这会严重影响理解,我觉得自己是好心地
替后来者标注出来。

现在看,应该夹张纸条。或者就写在借书卡上。

我曾经在借书卡上看到上两届师兄张仕鹏的名字,兴奋地偷着乐,我终于也能读
大牛读的书啦。

后来,我买了不少书。研究生期间,导师把经费都给我了,我把经费都用来买书
了,那些书我都读了。

这些书,我也没有做任何标记。有朋友问过,你看书都不做笔记的么?

我做笔记,而且积累了很多。有纸的,有电子的。本科毕业的时候,就攒了整一
书包。工作以后,主要用计算机记了。

每次出差的时候,都随身带一本,及它的笔记。为了决定在沉重的行李里到底加
哪几本,经常要费上不少时间。GoF的设计模式,就是在出差中读过不止一遍。

有了Kindle以后,再不费这样的心了,每次只要带上Kindle即可。

不喜欢把书借给别人,万一他不还了呢,万一他因为我叮嘱不要做记号不要折页
烦了呢。很多年没啥招。后来决定,好书多买两本,送给朋友同学,共分享。也
让他们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读的书决定了我的构成。

我珍惜终于能读书的日子,也珍惜这些仍然能读书的日子。令人感叹的是芬兰教
授所说的,现在需要考虑的,并非是否有书可读,而是当你面对一本书的时候,
你是否有时间去读它。

当你跋涉,终于抓住,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会在指缝里滑脱。

纪念我的那些书,和他们与我一起度过的日子。

读 八十年代及其他 [http://buchimifan.com/post/25] 有感。

No comments: